今天是     欢迎访问天府玉米交易网!
返回天府商品交易所

热点聚焦——玉米价格上涨是市场化下的新常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更新时间:2017-12-26    来源:粮油市场报   浏览次数: 348

正常年景下,每年12月份至次年4月末是东北新玉米大量上市的黄金期,购销价格虽有波动,但幅度相对有限。前几年受国家临储玉米政策影响,玉米价格波动幅度小,产销区、国内外等价格出现倒挂的现象。

2017年秋粮上市以来,特别是进入11月中旬后,在国有玉米库存充足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出现爆发式上涨。今年在市场化背景下,玉米价格波动频率加快、涨跌幅度增大本无可非议,但在收购季东北玉米价格波动幅度过大,需要我们积极关注和快速应对。

近期市场对东北玉米价格快速上涨的说法:

一是深加工企业收购量无法满足生产加工需求,春节前是用粮企业备货高峰期;

二是部分贸易商在产区和北方港口大量囤货待涨;

三是国有粮食企业集中补库增加市场需求;

四是农民惜售心理更加严重;

五是农民手中余粮为三至四成,贸易商手中余粮仅一至二成。

后市玉米价格还会一直涨吗?

一种观点认为,玉米价格还会继续上涨。

其理由:首先,价格上涨体现了东北玉米优质优价的特点,东北玉米适合做仔猪料中的精加工饲料,如果饲料企业不采购,过了收购期很难买到质量好的新玉米,特别是往年在黄淮地区采购玉米的饲料企业,对玉米需求强烈;其次,当前玉米市场不仅仅是“农民-贸易商-饲料企业或深加工企业”在博弈和炒作,还有期货套期保值者、市场投机商和资本运作基金等,这也是今年市场不缺资金的原因,因此不能用传统思维看待当前市场;其三,玉米价格上涨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

另一种观点认为,玉米价格后期风险较大。

其理由:首先,玉米总量供大于求;

其次,国家手中还有大量临储玉米可以投入市场,一旦定向销售和拍卖粮源进入市场,将会引起价格回落;

其三,国内玉米价格过高,进口玉米就会大量进入,各种替代品就会增加;其四,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上涨过快会引起市场连锁反应,带动整个物价水平上涨。

供给真的满足不了需求了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玉米产量2.159万吨,比上年减少365万吨,下降1.7%。综合考虑东北连续两年播种面积减少的数量,笔者认为东北玉米减产幅度或将更大。

相关统计显示,今年国内玉米消费量将达2.21万吨,比去年增加0.1亿吨。其中,饲用消费量预计达1.38亿吨,比去年增加532万吨;工业消费预计达6330万吨,增加505万吨。

市场认为,区域不平衡、质量差异和阶段性缺粮因素放大。

一是以河南为代表的黄淮地区,霉变超过5%的玉米数量占50%,无法用于饲料加工和储备粮轮换;

二是黑龙江玉米质量提升,没有像往年一样流入吉林省的深加工企业,而是提供给本地新兴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或者直接汽运到北方港口和黄淮地区;

三是受环保政策影响,饲料企业、养殖企业北移步伐加快,在产区建厂直接收购农民手中的玉米;

四是新一轮深加工企业新建或扩产,对玉米的需求增加;

五是北方港口库存玉米数量达到近年来高值,大量玉米待字闺中等待涨价。

面对玉米涨价我们如何应对?

当前,东北玉米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但笔者认为,继续上涨的动力将受到一定限制。

一是收购价格上涨必将带动深加工、饲料及畜禽等相关产品价格上涨,物价上涨将波及市场各方利益;二是玉米价格上涨,水稻最低收购价下调,将引发新季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供给侧改革将受影响;三是玉米价格上涨,贸易风险叠加,大中小贸易企业手中的粮源占余粮一至二成,北方港口大量库存玉米将流向市场,毕竟贸易商卖粮的目的不是储存而是变现。

相关建议:

一是鼓励黄淮地区深加工企业采购本地粮源加工燃料乙醇;

二是盘活国有库存的临储玉米,将质量差的陈粮定向销售给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酒精加工企业,解决深加工企业无粮加工的问题,避免酒精加工与饲料加工争抢优质粮源,造成不必要的优质玉米资源浪费;

三是暂缓国有粮食企业入市收购,不与市场争夺粮源,确保市场价格平稳。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