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行情涨跌互现 优质优价效应显现
新玉米上市以来价格先扬后抑,抑后又扬,引发了一波不错的行情,加工企业利润丰厚任性收购叠加,华北玉米质量的衰落,造成全国的玉米收购主体都涌向了东北大肆“抢粮”,一时间东北玉米市场火爆异常,新玉米价格更是不断攀升。为了掌握市场粮源,部分收购主体甚至一天提价50元/吨,市场热情可见一斑,牛市的“高潮”似乎还未退却,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在“翘首以盼”,但仿佛在突然之间东北的个别收购主体已开始小幅下调玉米的收购价,持续升温的玉米价格终于出现松动。未来玉米上涨的行情是否还将持续?恐怕已有不少业内人士开始思考,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新粮源的采购、备库达到一定阶段,后市价格上升必然将面临一些阻力,此轮行情是否临近拐点,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思考。
优质玉米的市场价值效应显现。本轮玉米行情走俏固然离不开深加工的发力以及华北、黄淮玉米品质问题带来的利多,除此以外,东北玉米“优质优价”的商品特质也是因由之一。有消息称,2017年黑龙江玉米单产、品质为近年来最优,部分区域有95%以上玉米等级超过二等,部分收储企业入库的玉米质量标准远高于国家收购指标。优质玉米市场紧俏,有较高升值空间,新玉米上市后,品质和价格优势立刻得到了市场确认,一时间吸引了各类主体和贸易商云集东北,加上一些天气因素和农户心理影响,阶段性供需紧张造就了“抢粮”潮,玉米价格自然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假设今年东北地区玉米的品质状况没有这么优秀,玉米行情还能这么红火吗?或许值得探讨。从消费来看,对玉米品质要求最高的要数饲料群体,春节临近,肉蛋类需求提振,促使饲料企业有较大的原料备货需求,随着采购进行,库存充盈,未来采购心态必将更为理性。当前国内养殖行业仍未全面复苏,盈利状况一般,原粮价格对成本有很大影响,继续魔性地提价收粮,恐怕压力较大,包括一些对粮源品质要求较高的收储企业,随着在东北地区采购轮换库存逐渐完成,恐怕也将慢慢退出“抢粮”的舞台,何况现在东北玉米价格已然不低,叠加近期物流费用上升和运输压力大,东北粮源在关内的竞争力已经开始打折。
丰厚的利润水平引发的“任性”收购。对于淀粉、酒精等深加工企业而言,不断上调收购价格的动力主要来自丰厚的利润水平而引发的“任性”,能够稳定粮源,确保开机正常运转是当务之急。据了解,从华北到东北,在无补贴的前提下淀粉加工利润从每吨100多元到每吨几百元,甚至到酒精企业每吨近千元盈利,2017年确实是难得的好年景。近日有业内专业人士谏言取消深加工补贴,恐怕一定程度也折射出了政策制定部门的意图,在有利可图的现状下不太可能通过增加财政负担来进一步烘托玉米市场,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仍从玉米品质的角度看,深加工企业对玉米的质量要求相对较低,如果现阶段临储开拍,拍卖玉米的价格水平恐怕对加工企业的吸引力更大,更不用说酒精企业对玉米的品质需求了,想来华北黄淮一带还有相当数量的超标玉米有待消化处理,如果未来这部分品质相对难堪的玉米进入“专项消化”进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加工主体减弱或退出优质玉米的争夺战,届时玉米行情恐怕也将面临压力。更何况目前国内淀粉深加工库存不断充实,但价格已经开始明显下调,企业利润有所减弱,对加工企业来说后期制订的采购计划也必然更为理性,再大手笔地上调收购价格并不符合企业实际利益。
控制好贸易成本便于未来找到“接盘者”。目前南北玉米价格已经出现小幅“倒挂”现象,国内玉米的牛市也给了进口玉米“可趁之机”,虽说700多万吨的配额进口量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冲击有限,但高粱、大麦等替代品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对于贸易商而言,前期趁价格尚未暴涨可大肆囤货,现阶段收购玉米免不得要精打细算,贸然跟风提价必然会造成利润挤压缩水,也免不了要理性地做好收购成本这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