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政策新思路下 “去杠杆”何去何从?
“去杠杆”引发的信用收缩或正迎来缓解的信号。
2018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财政金融政策要“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重点包括“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和“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等方面。
在天风证券分析师孙彬彬看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对过去金融监管偏严的修正,金融去杠杆下的权益市场终于引来喘息之机。
“刺激”又至?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虽然会议强调了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但是这也意味着刺激还是会有的。
兴业证券认为,近期以来,已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信用环境的改善,包括央行扩大MLF抵押品范围、再度定向降准、MLF促进银行信贷投放和信用债投资等、理财新规和资管新规对非标压缩的边际放松、央行巨量投放MLF等等。一系列货币和监管条件的放松背后,反映出政策对冲实体融资环境快速恶化,稳定信用条件的明确意图。
当前表外融资大幅下降为代表的结构性去杠杆政策仍是导致实体经济融资困难的主因,信贷的短期反弹仍然难以弥补非标规模的下行。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孟祥娟认为,在此背景下,政策已多次围绕缓解违约风险而做出边际放松,宽信用的政策方向有利于修复市场对信用违约的悲观预期。
7月23日,河北银监局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续贷业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可用新发放贷款结清原有贷款,要求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续贷应遵守监管要求,在防控业务风险的同时,做到应续尽续。
一位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坦言,“以前政策上虽然一直强调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但是在强监管环境下实际的执行有一定难度,因为银行是不愿额外承担这部分信用风险的,且合规要求设置了一定门槛。但是最近宽信用的信号一直在释放,未来可能还会有相关规定下发。”
首现两个“积极”
关于财政政策,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定调非常明确,“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
招商证券最新研报认为,上半年财政数据显示过去6个月的财政政策并不积极,根据形势变化相机抉择是我国政策调整的传统逻辑,因此下半年财政政策有必要更加积极,投资依然是政府稳定经济的不二法门。从积极的方向看,加大针对小微企业和经济新动能的减税降费力度不出意外。财政支出力度也将较上半年扩大,会议明确指出,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其中“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表明优质城投平台违约风险将明显下降,同时合规的PPP项目也将“重出江湖”。而1.35万亿地方专项债将是下半年财政支出扩张的重要资金来源。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去杠杆、严监管期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偏高的问题受到持续关注和从严治理,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债务无序增长的势头。但是,今年以来,由于受到海外贸易战的影响,叠加资管新规细则落地前金融机构由于不明后续政策而压缩对融资平台的融资,导致地方基建投资增速快速下滑。中信证券认为,本次国务院会议明确提出要支持融资平台合理的融资需求,是根据近期国内外新情况作出的灵活政策调整。预计后续地方基建投资意愿将回暖,形成内需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本次国务院会议还强调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为避免本轮稳内需过程中新增的债务在未来面临过重的偿债压力,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有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考量。结合近期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银监会鼓励银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基本印证了“去杠杆”向“稳杠杆”的转变。
然而,一位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仍制约着全面宽松,所以本次刺激的效果目前看来还较为有限。”
在苏剑看来,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只能扩大内需,接下来可能还有扩大消费的政策导向。